第一节 报 刊

2022-12-27

越 讴  月刊。自称为30年代末,研究绍兴戏之唯一定期刊物。1939年7月1日创刊,32开本,上海越讴月刊社出版,共出4期,至同年12月停刊。主干魏绍昌,主编樊迪民,发行蔡萸英。其宗旨是给“处于蓓蕾之期的越剧有一个喉舌、一个说话的机关、一个消息交换的场所”,并使它“固定基础,立久不败”。先后设“越国剧坛动态”、“识小”、“珍贵消息”、“名角名诗”、“随便谈谈”等专栏。内容侧重名伶照片、伶人小记、剧场动态、各班掌故、名师脚本、票房活动。先后介绍了屠杏花、王杏花、姚水娟、竺素娥、筱丹桂、袁雪芬、马樟花、施银花、赵瑞花等首批越剧女演员的生平小史,重要论文有:绍昌的《与魏金枝先生论的笃戏》、樊篱的《南曲琵琶记改编越剧本地前言》等。它是已知的最早发行出版的越剧月刊。

查看详情

建国前有关越剧报刊一览表

2022-12-27

查看详情

第一节 谚语口诀

2022-12-27

越剧因历史短,出自本身的谚语、口诀较少,大多从民间和京剧、绍剧方面流传进来,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千斤念白四两唱”、“夏练三伏、冬练三九”等等。现选择较有自身特点的略记如下:   为口饭,落个难。   台下宁让一寸金,台上不让半分春。   唱戏唱到死,没有铜钱买烧纸。   台上笑脸迎,台下泪暗吞。   千生万旦,一净难求。   师傅领进门,修行在自身。   唱戏不出汗,做煞无人看。   演员不动情,观众便走神。   角色无大小,全当正戏唱。

查看详情

轶 闻

2022-12-27

鲁迅名著首次搬上越剧舞台  1946年3月,袁雪芬正在明星大戏院后台化装。编导南薇拿来鲁迅的小说《祝福》,问她能不能改戏。袁雪芬边化装边听南薇读小说,她觉得作品中描写的绍兴一带风土人情很熟悉,祥林嫂的性格和命运更引起她的同情,当即表示可以改编。后经人介绍,袁雪芬、南薇去许广平家听取对改编《祝福》的意见。许广平对越剧改编演出鲁迅作品很惊讶,但很支持,只提出一个要求:演出时送一些戏票请文化界的朋友们来看一看。于是剧本一边写,一边排,写一场,给许广平看一场。社会局审查剧本,按规定应全部写好送审,南薇分幕写好一场,就请汤蒂茵(一位支持越剧改革的女工商业者)送到社会局文教科科长袁文彰那里,每次都附4张越剧票给他那越剧迷的妻子,并说因时间仓促,请他帮忙先签个字,就这样顺利通过了审查。4月28日,《时事新报》副刊“六艺”第20期以头条位置发表《鲁迅名著搬上越剧舞台——袁雪芬主演〈祥林嫂〉,创记录改良旧规则》一文中说:“《祥林嫂》应该不仅是雪声剧团而是整个越剧界的一座纪程碑。”5月6日晚上,越剧《祥林嫂》在明星大戏院举行彩排,招待文化界人士,前来观看的有田汉、于伶、张骏祥、黄佐临、熊佛西、李健吾、吴祖光、史东山、费穆、欧阳山尊、胡风、赵丹、白杨、丁聪、张光宇等知名人士,他们都是许广平请来的。

查看详情

一 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上海越剧界的活动

2022-12-27

中国共产党在上海的地下组织从40年代中期,便有意识地开展越剧界的工作,引导越剧工作者走向进步,走向光明。   抗日战争胜利后,上海的形势很复杂。一部分身份比较暴露的党员难以公开活动,相当多的一些新文艺工作者又脱离群众,看不起地方戏曲、曲艺,认为这些都是小市民的东西,没有想到利用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除了在京剧界有少数党员外,在地方戏曲各剧种中都没有党员开展工作。随着民主运动的不断高涨,地下党组织和党员开始注意在地方戏曲界打开局面,而越剧正是开展工作最早、最有成效的一个剧种。

查看详情

第一节 班社 剧团

2022-12-26

​越剧自民国6年(1917年)5月,以袁生莫、袁文三领衔的小歌班进入上海新化园演出后,在报纸广告中无剧种和戏班的名称,人们往往以领衔演员姓名称呼班名,如称卫梅朵、马阿顺为首的戏班为“梅朵阿顺班”。民国10年(1921年)9月16日以后,报纸广告中,才有“绍兴文戏”、“越剧”的剧种名称;戏班则有“堂”、“社”、“班”之称。如标大世界王永春为首的戏班为“鸿福堂绍兴文戏”,标屠杏花、施银花为首的戏班为“女子的笃班”,标小世界金雪芳领衔的戏班为“越剧”,标先施乐园卫梅朵为首的戏班为“永乐社”,标在先施乐园演出的绍兴文戏为“吉庆班”。

查看详情

1956年春(社会主义改造运动期间)上海市越剧团体一览表(1)

2022-12-26

剧团名称成立年月负责人主要演员编导音美人员全团人数经营性质备 注芳华1946.2重建1950.9尹桂芳徐天红孔宣尹桂芳徐天红许金彩茅胜奎谢小仙李金凤陈曼冯允庄66国营经济自负盈亏 1959年1月,支援福州。少壮1947.8张云霞魏梅照庞天华张云霞魏梅照庞天华张小巧红澜杨理贝凡穆尼...

查看详情

综 述

2022-12-01

​越剧,曾称小歌班、的笃班、绍兴戏剧、绍兴文戏、髦儿小歌班、绍剧、嵊剧,民国14年(1925年)9月17日上海《申报》演出广告中首次以“越剧”称此剧种。

查看详情

民国6年(1917年)

2022-12-01

​5月13日~6月8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演于十六铺新舞台原址新化园。首演剧目为全本《蛟龙扇》。广告中标有“绍兴改良”四字。挂牌演员有:袁伯泉、袁伯松、俞岳法、袁陆奎、金娃桂、俞月花、袁文三、袁生莫、冯凤舞、俞逸相、支苏运、金荣奎、俞存喜等13人。

查看详情

民国7年(1918年)

2023-04-04

4月11日,以卫梅朵、马阿顺、马潮水、张云标为台柱的小歌班应聘演出于华兴戏园。7月20日夜场上演了《碧玉簪》。10月12日至次年1月8日,该班移至民兴茶园演出,并在《新闻报》广告上标出“特请浙绍著名的笃班”一语,这是越剧以“的笃班”的名称,首次出现在上海报纸广告上。

查看详情

吴小楼

2022-12-27

吴小楼(1926~1998)  女,表演艺术家。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又名月楼,浙江省诸暨人,1926年6月18日生于杭州。1935年夏到浙江余姚山南庙双凤舞台科班学戏,工老生,师傅陈孝忠。学戏3个月后,随科班在杭嘉湖演出。抗战爆发,回到故乡。1939年夏,参加“徐兰英剧团”,在诸暨、嵊县一带演出。不久随剧团到上海,在虹口“云鹤楼”唱二肩老生。

查看详情

胡知非

2022-12-27

查看详情

二、青年会演

2022-12-27

1959年上海市文化局举办上海市青年会演,越剧获奖情况:   1.获奖人员。    上海越剧院:      一  团 朱东韵、葛玉卿、金采凌。      二  团 熊维新、孟莉英。      实验剧团 刘 觉、张丽琳、陆 枫、张国华、许惠泉、谢秀娟、           史济华、沈嘉麟、方国泰、徐涵英、陆梅英。    上海市青年越剧团 武雅芳、张金花、陈 琦、王金萍。    出新越剧团 单林英。    少壮越剧团 周云峰。    青山越剧团 筱一峰、王仁娟。    东风越剧团 袁小玲。    合众越剧团 吴红鹏。   (除以上演员获奖外,出新越剧团的舞台工作人员王金祥亦获奖)

查看详情

第二节 技导的设置与职能

2022-12-27

越剧改革初期,担任导演的人员,大多从事话剧、电影,他们带着满腔热忱,以话剧、电影的表演方法来排练越剧,强调时代真实感,改髯口为粘胡子,取消水袖,使传统的髯口功、水袖功无法应用,观众也不能接受。通过实践,知道了戏曲和话剧、电影在表演上(体现手段)最大的区别在于戏曲有一套完整的传统表演程式。袁雪芬感到昆剧的身段、舞姿优美,表演程式完整,可以为越剧所借鉴、吸收,于是在1944年雪声越剧团正式成立时,聘请传字辈艺人郑传鉴为剧团剧务部成员,参与新戏的舞蹈(或武打)设计和辅导演员的形体动作。由于板腔体的越剧和曲牌体的昆曲,在音乐唱腔、身段节奏上显著不同,为设计出符合越剧特色的身段动作,郑传鉴在排练场根据导演的总体构思、及对角色在规定情境中特定的思想感情,设计出各种表演身段,提供导演和演员选择。如遇场面较大和复杂的群戏,就事先按导演要求,设计出排练方案,经过和导演的统一、修正,再教给演员。如在《忠魂鹃血》中,郑传鉴把昆剧《战金山》中梁红玉的部份唱段和舞蹈,教给扮演陈圆圆的袁雪芬,以加强角色的表演力度,为后面斥贼的性格埋下伏笔;在《梁红玉》中,把闺门旦、刺杀旦的身段移植在梁红玉身上,使之刚柔相兼,形成对丈夫、对敌寇的多层次性格;1947年,为东山越艺社排《绿珠坠楼》时,他根据演员的特点,融化昆剧《卖书纳姻》、《相梁刺梁》等表演手段,设计了一段用昆曲伴唱的长袖舞,并参考昆曲《小宴•惊变》、《堆花》等剧目,吸收舞蹈的某些技巧,设计了四个宫女的扇舞,为之衬托呼应。演出满座1个多月。大家觉得郑传鉴为这个戏出了大力,应该在海报和说明书上登他的名字,可是他这个工作既非导演、演员,又是导演和演员的有机组成部份,用什么名称才恰当呢?当时该团剧务部主任吕仲提出叫“技导”,获得一致赞同,“技导”职称就此产生,郑传鉴成了戏曲界第一个“技导”。

查看详情

第二节 乐队体制

2022-12-27

解放以来,越剧乐队在民族乐队基础上逐渐规范。在鼓板、越胡主奏下,分吹、拉、弹、打四部分,其配置根据剧目演出的需要扩大或压缩,但总的原则是“少而精”的组合和“一专多能”的人员配置。目前上海越剧乐队的基本编制如下。  一、以9人为基础的传统乐队,其基本编制为:...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