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剧自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从说唱艺术演变成戏曲后,剧目来源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将原唱书节目变成戏曲形式演出,如《赖婚记》、《珍珠塔》、《双金花》、《懒惰嫂》、《箍桶记》等剧目;二是从兄弟剧种中移植,如从新昌高腔移植的有《双狮图》、《仁义缘》、《沉香扇》等剧目,从徽班移植的有《粉妆楼》、《梅花戒》等剧目,从东阳班(婺剧)移植的有《碧玉簪》、《玉蜻蜓》等剧目,从紫云班(绍剧)移植的有《龙凤锁》、《倭袍》、《二度梅》、《三看御妹》等剧目,从鹦歌班(姚剧)移植的有《双落发》、《卖草囤》、《草庵相会》等剧目;三是根据宣卷、话本、民间传说的故事编写,如《何文秀》、《蛟龙扇》、《烧骨记》等剧目。越剧自民国6年(1917年)进入上海剧场后,演出的大都是以上三类剧目。民国9年(1920年)以后,越剧进入绍兴文戏时期,又从海派京剧中学来《狸猫换太子》、《汉光武复国走南阳》等连台本戏和《红鬃烈马》等剧目,又从申曲(沪剧)、新剧(文明戏)里学来《雷雨》、《啼笑因缘》等时装戏。
在剧目样式上,小歌班一进入上海,上演的都是整本大戏,偶尔在大戏前加演一出如《箍桶记》之类的生活小戏。民国6年(1917年)5月13日至6月8日,小歌班首次进入上海的首期演出中,有好几部戏还以连台本戏形式演出,如《龙凤锁》、《七美图》用1至3本,3个场次演出。其后,连台本戏成了小歌班和绍兴文戏时期常有的演出剧目,最长的连台本戏《薛仁贵征东》、《汉光武复国走南阳》均有30本之多,连演30个场次。演出剧目轮换频繁,通常是一本戏只演一场,所演的全是“路头戏”(后称“幕表戏”,即在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演员叙说剧情后,由演员上台去即兴表演)。部分经常演出的剧目,有的成了某些著名艺人的拿手戏,内中有些场次有相对固定的唱词,并为同行所沿用,而称为“肉子戏”。总之,那时既没有完整台词的剧本,亦无专职的编剧人员。
民国27年(1938年),女子越剧在沪兴起,名伶姚水娟为吸引观众,除演出传统老戏外,又首聘从事过文明戏的《大公报》记者樊篱编写新戏,如《花木兰》、《冯小青》、《范蠡与西施》等剧目。但这些新编剧目也无全部台词,只有部分重场戏有唱词和念白,其余仍需演员到台上即兴表演,行话谓之“掼路头”。
民国27年(1938年)12月8日~9日,姚水娟在天香戏院复演《花木兰》时,在报纸广告上登载“樊篱编剧”的字样。这是越剧专职编剧人员在报纸广告上署名的开始。
民国31年(1942年),袁雪芬创始的“新越剧”,吸收了业余话剧工作者参加,并组成“剧务部”,建立剧目编导制,使用完整剧本。民国31年(1942年)12月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演出的《断肠人》,是于吟根据陆游写《钗头凤》的故事改编的。这是袁雪芬改革越剧后第一部有完整的唱、念台词的戏。此后,凡参与越剧改革的剧团都是这样做。从民国31年(1942年)冬起至民国38年(1949年)5月上海解放为止的“新越剧”时期,各越剧团编演了数以百计的新剧目,大大拓宽了剧目题材,不仅有反映古代风貌的古装戏,也有反映近代生活的清装戏和现代生活的时装戏,还有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蒙装戏、回装戏。在取材上不仅有根据中国古典文学改编的,也有根据外国戏剧和小说改编的。在品类上不仅有历史宫闱戏和家庭伦理剧,也有神话传说戏和社会言情剧等,如《香妃》、《祥林嫂》、《石达开》、《国破山河在》、《太平天国》、《沙漠王子》、《浪荡子》、《山河恋》等,均为这一时期颇有影响的剧目,《祥林嫂》更是被评论界称为越剧改革的里程碑。
建国后,在党的“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戏改方针指引下,上海越剧自解放初至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在剧目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根据传统剧目整理改编的《梁山伯与祝英台》、《碧玉簪》、《盘夫索夫》、《李翠英》、《血手印》、《情探》、《追鱼》、《打金枝》,根据文学名著改编的《祥林嫂》、《西厢记》、《红楼梦》、《孔雀东南飞》,根据历史资料新编的历史剧《则天皇帝》和根据外国文艺改编的《春香传》等,都是这一时期产生的优秀剧目。
文化大革命后,剧目创作上有所开拓和创新,突破戏曲不能表现领袖人物的禁区,上海越剧院以男女合演的形式,创作了具有探索性的现代剧《忠魂曲》、《三月春潮》、《鲁迅在广州》等剧目,塑造了毛泽东、周恩来、鲁迅等领袖和伟人的舞台人物形象。接着出现了《汉文皇后》、《光绪皇帝》、《血染深宫》等一批优秀历史剧。进入新世纪后,剧目创作题材更为广阔,女子越剧和男女合演都涌现出新的题材,如新编古装风俗越剧《梅龙镇》、古典浪漫越剧《蝴蝶梦》、古装剧《韩非子》、现代剧《秋色渐浓》;男女合演的有现代剧《早春二月》、《第一次亲密接触》、新编越剧《家》、《玉卿嫂》等。
越剧自进入上海以后,所演剧目数以千计,仅在建国前,各越剧演出团体上演的剧目,据不完全统计,有剧名5 857个。尽管其中夹杂一剧多名的情况,但演出剧目之多,仍十分可观。但能够作为优秀剧目流传下来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
第一节 传统戏与古代剧
《二堂放子》 《十一郎》 《三看御妹》 《山河恋》 《女皇与公主》 《飞来姻缘》 《马寡妇开店》 《王子复仇记》 《王老虎抢亲》 《天方夜谭》 《文姬归汉》 《仁义缘》 《风月秦淮》 《孔雀东南飞》 《双金花》 《双狮图》 《玉堂春》 《玉鹅恋》 《玉蜻蜓》 《玉簪记》 《打金枝》 《龙凤花烛》 《北地王》 《叶香盗印》 《白蛇传》 《汉文皇后》 《西园记》 《西施归越》 《西厢记》 《光绪皇帝》 《则天皇帝》 《血手印》 《血染深宫》 《问君能有几多愁》 《红楼梦》 《花木兰》 《花中君子》 《杏花村》 《李娃传》 《李翠英》 《何文秀》 《沙漠王子》 《沉香扇》 《沈园绝唱》 《张羽煮海》 《卖油郎》 《雨夜惊梦》 《明月重圆夜》 《金山战鼓》 《泪洒相思地》 《屈原》 《孟丽君》 《春草》 《春香传》 《珊瑚引》 《珍珠塔》 《相思树》 《是我错》 《秋瑾》 《香妃》 《信陵公子》 《追鱼》 《送花楼会》 《恒 娘》 《莲花女》 《真假驸马》 《借红灯》 《狸猫换太子》 《凄凉辽宫月》 《唐伯虎》 《第十二夜》 《盘夫索夫》 《盘妻索妻》 《彩楼记》 《梁山伯与祝英台》 《情 探》 《情天恨》 《琵琶记》 《葛嫩娘》 《智审泥神》 《貂 蝉》 《游龙飞凤》 《瑞 云》 《魂断铜雀台》 《赖婚记》 《窦娥冤》 《碧玉簪》 《辕门斩女》 《箍桶记》 《紫玉钗》 《梨香院》 《风雨大观园》 《风雪渔樵》 《杨乃武》 红楼梦(新版) 《梅龙镇》 《末代皇后》 《蝴蝶梦》 《木棉红》 《状元未了情》 《救风尘》 《千古情怨》 《赵氏孤儿》 《青衫·红袍》 《虞美人》 《情系山河恋》 《韩非子》 《画皮》
-
第二节 时装戏与现代剧
《一缕麻》 《三月春潮》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千军万马》 《父子争先》 《火椰村》 《生死情》 《瓜园曲》 《她上了圈套》 《红色医生》 《红花村》 《技术员来了》 《迎新曲》 《忠魂曲》 《春风送暖》 《相思曲》 《柳金妹翻身》 《秋海棠》 《家》 《浪荡子》 《祥林嫂》 《教师日记》 《蒋老五殉情记》 《啼笑因缘》 《黑暗家庭》 《鲁迅在广州》 《雷 雨》 《黛 诺》 《舞台姐妹》 《早春二月》 《蔡锷与小凤仙》 《第一次亲密接触》 《被隔离的春天》 《玉卿嫂》 《秋色渐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