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新时期越剧音乐的发展

新时期的越剧舞台,随着时代的发展融入了许多新的元素,越剧音乐也随之不断地发展。

首先是作曲技法得到多方拓展。主要表现在(一)戏曲与舞蹈艺术的结合。即新剧中经常插入数量不一的舞蹈场面,使音乐创作不得不突破传统曲牌与小过门的局限,运用舞蹈音乐做法,加强了器乐曲的抒情性与造型性。(二)由于表现新的戏剧情感的需要,越剧音乐也会与流行歌曲结合,在曲调中吸收流行歌曲的某些因素,以取得新鲜感,吸引青年观众。一般都是同一个曲调反复出现,带有主题歌的意义。(三)越剧和传统做法一样,仍然会吸收其他剧种声腔的音乐素材,从而丰富越剧唱腔,加强表现力。(四)在以往幕后合唱、独唱、二重唱基础上,进一步运用复杂的多声部合唱。(五)少数作品为展示意境、表达心态,着力哲理性的深层追求,在新剧目音乐创作中局部试用一些无调性、音串、点描等现代手法,扩大了越剧音乐的表现力。(六)吸收歌剧音乐创作中的主题贯穿手法。这对音乐形象的塑造起了重要的作用。新时期新剧目的音乐创作,大多借鉴了这一手法。例如:《祥林嫂》较早以主题音乐贯穿全剧,加深对剧情与人物的烘托。(七)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戏曲影视剧发展很快,剧目也越来越多,这是戏曲音乐发展的新领域。由于对原有舞台幕场框架和程式表演的突破,给戏曲音乐也带来了创作的新天地,例如主题歌、插曲、合唱、重唱可以根据需要自由运用,唱腔的结构更加精炼紧凑,色彩更为丰富,配合画面情景的器乐曲发挥,多已不受剧团现有乐队编制的制约。

其次,配器丰富,伴奏出新。新时期的壮大的作曲队伍,一方面帮助演员编曲,丰富了越剧唱腔,同时根据时代发展的欣赏需求,在各剧团的多数演出剧目和影视拍摄中,都进行了配器作曲,使多数越剧团不再是单声部伴奏,并在传统伴奏乐器基础上,较普遍地加用小提琴、电子琴、电子吉他等乐器,使伴奏能更好地烘托剧情气氛。因而不少剧团的乐队,在各种戏剧节或会演中获集体伴奏奖。另外,许多过去的越剧名曲,为适应演唱会、大奖赛、出访的需要,经作曲者的加工整理而更为丰富完善。这些新老音乐工作者有刘如曾、顾振遐、陈捷、项管森、何占豪、连波、贺孝忠、唐惠良、苏进邹、金良、李修、潘祖德,还有晓舟、马良忠、杜春阳、金茄、庄德义、朱立喜等,在新时期都为越剧音乐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20世纪90年代末,一些越剧音乐工作者,大胆倡行越剧与交响乐队合作演唱的尝试。20002月,上海越剧院这年演出新版本《红楼梦》,也曾由上海广播电视交响乐团作伴奏;20061月,上海韩婷婷文化艺术传播发展有限公司演出了袁雪芬、范瑞娟版交响越剧新《梁山伯与祝英台》。这种演出形式的尝试,丰富了越剧舞台的演出样式,将对越剧发展产生影响。

新时期越剧音乐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流派唱腔纷呈,传人如星。20世纪80年代后期到90年代之后,舞台上已是青年演员为主力军。这些新人在培养初期,学的都是流派唱腔,尤其是小生和花旦,根据自身条件与爱好,主唱其中一派唱腔饰演各种角色,观众一听即知是哪一流派演员,因此出现流派唱腔兴旺的局面。许多剧团,在一个团内就拥有多种流派的生旦等演员,在一台多生多旦的演出中,往往流派纷呈,唱腔色彩丰富。这些新人,生长在音像出版普及的时代,比过去更有条件通过个人视听设备精学流派,加上具有较好的音乐基础,掌握流派特点能力强,所以她们学唱流派唱腔,普遍在音色、润腔、咬字等方面都是惟妙惟肖。许多出挑的尖子演员,纷纷被诸家流派创始人收为弟子,在师辈的指导下,得到更快的成长与成熟,不少在演唱上达到了新的水平。这是一个流派创始人退下舞台、热心收徒传授的特定时期,这种历史发展的新旧转换,使越剧舞台产生了竞唱流派的景象,极大的满足了越剧观众的欣赏习惯。

在继承流派的基础上完善流派,丰富流派。已公认的诸家流派被广为流传,并在新时期得以更加完善与丰富。这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新时期的青年演员,是经过百人筛选取材,各方面条件都较优越,尤其是她们的嗓音条件都很好,而且接受了科学发声,运用真假音的结合,原有一些坚持舞台演出的中年演员,也具较好的嗓子条件。二是越剧队伍中有一批新老结合的作曲者,不少经大专进修或毕业,因此在作曲与演员的合作下,使许多唱腔在不失已有流派特色的基础上,予以丰富、完整,在结构上有条件扩展音程,加强对比感、层次感,努力使流派唱腔人物化、精细化,丰富表现力,增强符合人物个性的感情抒发。由此,也产生了一些较为精彩完整的新唱段流行于社会。

关于流派的继承与创新,是新时期一直研讨不断的问题。人们都希望在继承流派的同时能出现新的流派,但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后的10年多中,除公认的流派外,未形成新的流派。究其原因,一是演员只注重继承,不注重发展,求像不求变,束缚了自己个性特点的形成与发展;二是演员担演的剧目与场次,比过去相对减少,不大可能在曲、腔、字、声等方面形成鲜明的个人特点与音乐个性。即使有某些特点,也难以不断积累,达到熟而生巧,巧而成格;三是演员在与作曲的合作上,多于依赖,缺乏独创。

但也有不少演员已形成自己的演唱特色,在丰富发展流派和越剧音乐上作出成绩。老一辈值得一提的是尹小芳,她是尹派传人,也是尹派的发展者。她的唱法、润腔与唱腔,均有创新,被专家与观众认为是发展了的尹派。青年演员中较突出的是赵志刚,在演唱与唱腔上已有自己的特色,被观众称为赵腔。另有萧雅,由于她借鉴了歌唱艺术,提高了自己的越剧演唱水平,从而增强了尹派的可塑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