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越剧艺术研究活动
一、举办艺术研讨会
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越剧老一辈艺术家先后退出舞台,并对自己的艺术生活进行回顾总结,纷纷召开艺术研讨会。
1987年12月,浙江省剧协、上海市剧协在杭州联合举办“傅全香表演艺术研讨会”,傅全香和越剧界同行、专家出席研讨。
1988年4月,杭州市文化局在杭州举办了“范瑞娟流派研讨会”。范瑞娟和越剧界同行、专家出席研讨。随后,范瑞娟及其合作者、弟子在上海人民大舞台举行了4场“范派艺术演唱会”。
1988年7月,戚雅仙表演艺术演唱研讨会,在上海瑞金剧场召开。会前戚门弟子登台演唱了十几个戚派代表剧目的选场和选段。沪、浙、京的戏曲专家,对戚派的成就进行了学术讨论。
1989年2月,由《解放日报》社、上海电视台一台等12家单位联合举办“张云霞表演艺术研讨会(演唱会)”,会前张云霞及其弟子在上海大众剧场演出了张云霞代表剧目的选场与片段。随后,沪、浙越剧界同行、专家进行了研讨。
1989年4月“毕春芳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演出在上海瑞金剧场举办。傅全香、王文娟、金采风、戚雅仙到场祝贺并参加演出,剧目有:《书房会》(毕与王文娟合演)、《盘夫》(毕与金采风合演)、《认子》(毕与戚雅仙合演)、《赠塔》(毕与傅全香合演)。
1989年12月9日~11日,与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在苏州联合举行“越剧音韵和语言研讨会”。
1990年6月15日~18日,由上海艺术研究所、浙江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院、浙江越剧院、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上海文化艺术报》、《上海艺术家》、《戏文》杂志社等八单位联合召开了“上海、浙江越剧现状及对策研讨会”。沪、浙越剧界、理论界、新闻出版界和观众代表100多人(浙江代表18人)参加研讨,对越剧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各抒己见。
1992年11月25日~30日,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文化发展基金会、上海越剧院、上海艺术研究所、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上海越剧改革50周年学术研讨暨展演”。25日晚,在美琪大戏院开幕。中央政治局委员、市委书记吴邦国和市委副书记陈至立、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金炳华、市政协副主席张瑞芳等出席了开幕式。26日起,假教育会堂进行了为期3天的学术研讨活动,参加研讨会的有本市和来自北京、江苏、浙江的越剧界和理论界人士。
2006年8月下旬,在江苏吴江市举办首届越剧艺术讲习班,由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综艺部、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和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等共同主办。参加的对象为“越女争锋”电视挑战赛进入复赛的40名选手。“越女”学员来自浙江、上海、江苏、福建等地共17个越剧院团和艺术学校,具有较好的戏曲演员素质。越剧讲习班旨在进一步提高她们的文化理论水平,介绍上海越剧在唱腔、音韵方面等的研究成果及其规范。讲习班的内容涵盖了越剧发展简史,越剧音韵尤其是越剧尖团音分辨知识,越剧唱腔理论和当前艺术创作趋势以及国内外戏剧创作情况。讲座内容主要针对当今越剧青年演员在音韵、唱腔、表演方面的薄弱点,帮助她们从理论高度上了解了越剧的艺术特点以及自己在百年越剧格局中的地位和责任。
2007年8月,由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的第二届越剧艺术讲习班。本次讲习班采取了互动方式。在来自江浙沪等地8个越剧院团的20余位青年演员的汇报演出后,由戏剧名家、学者与青年演员面对面交流,直截了当地为演员“号脉”、“挑刺”,找寻表演上存在的问题,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思路,使青年演员受益匪浅。讲习班受到了与会有关领导的好评,并希望今后能继续举办类似活动。本次讲习班以“越剧讲习班受青年演员追捧”为题,被刊登在8月24日《文汇报》的头版头条。
2008年8月24日,由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举办“第三届越剧艺术讲习班·男女合演音乐专题讨论会”。与会者来自本市和浙江越剧界的音乐专家,会上大家就男女合演的音乐特色,男女合演的音乐语言与女子越剧的音乐语言的比较,男女合演的音乐和唱腔的发展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发表了各自不同的观点。与会者一致认为这样的越剧音乐讨论会很好。
2008年9月23日,由中国戏剧家协会、中央电视台戏曲频道、文汇新民联合报业集团、上海文广新闻传媒集团联合主办的“纪念越剧《红楼梦》首演五十周年艺术研讨会”在上海市文艺活动中心举行。专家们分别从越剧《红楼梦》的剧本创作、艺术价值以及历史地位等各方面进行了论证和分析,会议还将把专家们的发言和论文结集出版。
2010年4月4日,由上海越剧艺术研究中心、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召开的“《越剧艺术论》出版座谈会”在上海文艺活动中心举行。来自北京、浙江、江苏、上海等地的越剧同行和专家围绕该书展开了热烈的座谈。会上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到了理论研究的重要性,但目前传统戏剧领域对于理论普遍缺乏重视。现在,越剧有了自己的理论专著,走在了全国各大剧种的前列,但它的研究有待丰富有待完善,不能封闭,还要向兄弟剧种学习。除了肯定该书取得的卓越成果外,各位专家还非常诚恳地为著作“挑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