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建立一支越剧的理论队伍

  


戏曲剧种的发展,其实是一项系统工程,也许在其初期发展阶段并不需要多少的理论,一旦该剧种发展到一定的阶段,它必须要有理论为其发展作指导,不然它的发展就有可能是盲目的或类同于其它剧种的发展,它所谓的“创造”也许是重复前人并被实践证明不是最佳的选择或者是没有个性的创造。

  曾有人提出:以梅兰芳为代表的京剧表演体系,应该成为代表中国戏曲的表演体系。袁雪芬随即指出:中国戏曲是多剧种体系,不能用一个剧种的表演体系涵盖各个地方剧种,要建设好中国戏曲理论体系,就必须对各个剧种,尤其是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剧种做深入透彻的研究。各剧种体系是戏曲体系的分支体系,又是独立的体系,有独立的研究对象,独立的学术价值,因此,越剧应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

    1985年,袁雪芬退居二线后成立了院艺术研究室,集中了一批具有极高艺术造诣的编、导、演、音、美的艺术家,开始了艺术总结和研究。然而,袁雪芬深知他们在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但在理论研究上却非己所长,只凭越剧人自己总结研究是担不起这一历史责任的。她身体力行,上门向有关专家学者请教,并力邀他们帮助越剧从理论上进行总结。在她礼贤下士、不耻下问的真诚邀请下,初步形成了一支由上海戏剧学院和上海艺术研究所的教授和研究员及上海越剧院的有关专家组成的越剧理论队伍。之后,在市委领导的关心下和上海兰生(集团)有限公司的支持下,成立了上海兰生越剧发展基金,至此,在研究经费方面也有了一定的保证。

    袁雪芬先后成立了《越剧舞台美术》和《越剧艺术论》编委会,并亲自担任了编委会主任,主持和参加了几乎所有的审稿会议。在越剧舞美工作者的努力下,通过繁重的资料收集整理、重新绘图、起草文字说明等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于1997年《越剧舞台美术》画册正式出版了。画册不仅较全面地展示出越剧舞台美术的发展历程、整体风貌和美学品格,而且积累、保存下几十年来创造的重要成果,为人们进而研究越剧舞美提供了一份资料,对今后的舞美创作也可从中得到借鉴。

    相比之下,《越剧艺术论》编撰就较为艰难,因为理论研究需要付出极大的精力和智慧,投入大量的时间,只有在掌握大量的资料情况下,才能比较准确地进行理论的概括和总结。《越剧艺术论》编撰前后经历了14年,编委和撰稿人先后去世了4位。对此,有位教授形容该书的出版是“看似平常却奇极,诚如容易却艰辛”。在编辑部全体同仁的努力下,2009年底《越剧艺术论》正式出版。

    《越剧舞台美术》和《越剧艺术论》的成果,不仅属于越剧,而且属于中国戏曲,属于灿烂的民族文化。它给社会留下一份有价值的资料,能对越剧的发展起到有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