贺孝忠
贺孝忠(1932~2016) 琴师、作曲。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浙江省镇海人,1932年出生于戏曲艺人之家。自幼喜爱音乐,10岁起从事越剧音乐工作。先后在上海永安游乐场女子越剧班、大世界永乐越剧团等任司鼓、打击乐。16岁开始拉主胡。1949年进云华越剧团,次年起加入合作越剧团,与戚雅仙、毕春芳共事40年。50年代中期开始兼搞作曲。1959年入上海音乐学院作曲专业进修。1979年任专职作曲。其主胡伴奏技艺娴熟,托腔细腻精致,过门灵活多变、刚柔相济,别具一格,极好地烘托了演员的唱腔和表演,使剧情气氛得到浓郁地渲染。他坚持技法要服从主题思想、剧情、人物性格,从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地创新、发展。早在50年代初,就探索、研究移指法,解放了把位。1951年,在《婚姻曲》开篇中,创造了〔尺调〕定弦的〔四工调〕拉法(即“仿四工”),以及《楼台会》中的下三把位高难度的华彩性〔过门〕。在托腔保调的研究上,找到了严格的理论和科学依据,内容涉及伴奏学、观众学、数学、力学、心理学乃至演员的生理学。在他的严格要求和推动下,使剧团拥有一支配合默契、别具风格的乐队,在越剧界有口皆碑。1981年上海市首届戏剧节上,由他作曲并兼拉主胡的《玉蜻蜓》,获作曲奖和乐队演奏奖。共为40余部大戏作了曲,另外为小戏和其它剧种谱曲共约百余部,不少作品都已成“合作风格”的代表作。如《玉蜻蜓》、《红色医生》、《还魂记》、《血手印》、《玉堂春》、《光绪皇帝》等戏,为戚、毕流派唱腔的形成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对戚、毕第二代传人周雅琴、杨文蔚、朱祝芬和第三代传人金静、董蓓芬的培养,都有较大贡献。自1983年起,多次与戚雅仙、毕春芳等赴香港演出,数次被评为市、区文化系统先进工作者。撰写的论文《越剧伴奏艺术》被收进《重新走向辉煌》一书。曾任静安区第七、八届政协委员,中国民主促进会上海市文化局总支委员,静安越剧团副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