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越剧团体出国及赴港、澳、台地区演出一览表(9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艺术电影一览表(二)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12)

2022-12-27

查看详情

第一节 沿 革

2022-12-27

越剧从曲艺形式的唱书转化而来,第一批男班演员全部为唱书艺人,从未受过戏曲表演的基本功训练,除沿用唱书的曲调外,在表演方面一无所有。初期,由于剧目多为民间小戏,也没有专用行头(戏装),表演上主要是模仿生活动作,或模仿其他剧种的某些简单的程式,但不规范。由于没有专职乐队,无丝弦伴奏,无打击乐,表演没有音乐烘托,没有锣鼓经配合,剧情需要时只能以人声或用手拍桌子来增强节奏。这时期的表演特点是富有生活气息,但形式简陋粗糙,缺少艺术性。

查看详情

一、会演与戏剧节

2022-12-27

 1950年春,上海市军管会文艺处举办“上海市戏曲改造运动春节演唱竞赛”,有22家越剧团的22出剧目参加,经评选,获奖如下表:

查看详情

第一节 沿 革

2022-12-27

 一、小歌班、绍兴文戏时期的派场师傅   越剧从小歌班到绍兴文戏,演的是没有固定文学剧本的“路头戏”(又称“幕表戏”),演出剧目预先列出一个分场提纲,每场记录着依次上场的人物和行当、职业、相互之间的称谓及中心情节。演出前由“派场师傅”向参加演出的艺人说戏。先说故事梗概,再说戏中全部人物,并根据行当要求,把每个角色落实到演员。演员把自己的上、下场及所用服装、道具记住后,就可以上台去即兴唱、念及表演。“派场师傅”的职能就是将戏剧故事,根据舞台演出的要求,编成“路头戏”的脚本(幕表),进行说戏和分派角色,起着串联全剧演出的作用。“派场师傅”通常由主要演员或演戏经验比较丰富的艺人担任。如男班演员马潮水、王永春都曾是主演兼“派场师傅”。从20世纪20年代产生到30年代兴起的绍兴文戏女班,乃是男班艺人带教出来的,当时被女班称作“老戏师傅”的男班艺人,有的成了女子科班的教戏师傅,有的成了女子戏班的说戏师傅(即“派场师傅”)。他们向女弟子传授表演“路头戏”的基本功,把唱词韵脚和各种赋子(即将花园、厅堂、街坊、茶坊、书房、闺房、公堂、牢房、考场、春夏秋冬、晴雨风云、神仙、鬼怪、状元、讨饭、游街、出征等不同规定情境编就的成套唱词)以及常演剧目中较为固定的主要唱词——“肉子”教给她们。“派场师傅”和“说戏师傅”的工作,已经蕴含着导演的部分功能。

查看详情

第一节 沿  革

2022-12-27

越剧音乐从“小歌班”进入上海发展至今,经历了四个时期。  一、南调北调(含正调)时期(1917年~1937年)。  越剧音乐是在民间落地唱书时期的〔四工唱书腔〕及〔呤哦唱书腔〕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1906年,落地唱书发展为小歌班后,〔呤哦唱书腔〕在嵊县南乡和北...

查看详情

第一节 沿 革

2022-12-27

越剧刚进入上海时,舞台装置极为简陋,台上一般仅有未经装饰的一桌二椅,为适应城市观众的欣赏要求,舞台上出现了桌围椅帔之类的装饰物。在桌围椅帔的运用和桌椅的舞台布置调度上,则主要模仿京、绍等剧种在演出传统老戏时,常用的各式放置搭配形式。不久,舞台的后侧出现了悬挂堂幕(亦称“绣幔”或“堂幔”,即京剧舞台上所称之“守旧”),以装饰美化舞台环境。桌围及堂幕上多仿苏绣、顾绣盘金盘银纹样图案,有时还绣有主要演员的姓名、艺名、或戏班名,以示某艺人或某戏班在此演剧,如白玉梅、王杏花和越升舞台、高升舞台等。桌围或堂幕上绣演员名者,大都属此演员个人拥有的私房行头;绣有科班名称的,则属于戏班行头主所有。也有演员在其私房桌围椅帔或堂幕上不直接绣上自己的姓名,而是以某种带有象征意义的图案纹样,来告诉观众某某演员在此献艺。如马樟花曾有一堂堂幕,上绣一匹马和一只猴的图案,据说是取“马上封侯”(吉祥)之意。越剧的桌围椅帔和堂幕的色彩和图案纹样,一般都比较华丽、花哨,具有鲜明的装饰性。

查看详情

第一节 演出场所概述

2022-12-27

越剧自进入上海,即在剧场作营业性演出。当时称作“小歌班”的越剧,乃属初创期的地方小戏,艺术简陋粗糙,演出登不上大雅之堂,只能在500座以下的小型演出场所演出(包括茶楼和游乐场在内的场所)。1917年5月13日,小歌班首次来沪,登台于南市十六铺的新化园。在其后的3年中,有两副小歌班基本上演出于闸北的华兴戏园与民兴茶园。20年代至1937年(抗战爆发前)的绍兴文戏时期,除个别男班曾进入拥有500至700座位的剧场(如永安天韵楼、老闸大戏院)演出外,多数男女班社,都在300座位左右的小型演出场所演出。大世界、新世界、小世界、神仙世界、先施乐园等游乐场,是这时期男班的基本演出场所。位于嘉兴路的宁舞台、二马路的宝兴戏院、闸北的新舞台,是20年代男班经常演出的场所。永乐茶园、叙乐楼、昆明戏院、通商剧场、恒雅剧场、大来剧场、大中华越剧场,是30年代男班、女班的基本演出场所。30年代后期至40年代初期,由名角领衔的少数女子越剧戏班,开始进入拥有700座位以上的大中型剧场演出。如1938年5月,筱丹桂领衔的高升舞台,演出于700座的恩派亚大戏院;1940年1月,姚水娟领衔的水云剧团,进入约1 200座的卡德大戏院演出;1941年8月,以马樟花、支兰芳为首的天星剧团,演出于894座的九星大戏院。此外,越剧也偶有进入市中心大剧场演出的,如1938年7月30日至31日,由赵瑞花、李艳芳、王明珠、孙妙凤等为首的四副女班,联合演出于拥有1914座的更新舞台(即后来的中国大戏院);1939年5月21日至27日,由金雪芳、李桂芳领衔的男班,也曾演出于拥有3 141座的天蟾舞台。40年代中后期,进行改革的新越剧,赢得了大量的观众。由著名越剧演员领衔的大型越剧团,纷纷向市中心高档次的大、中型剧场进军,1945年3月,袁雪芬、范瑞娟领衔的雪声剧团,进入934座的明星大戏院演出,1948年9月,又进入1 620座的大上海大戏院演出;1946年8月,以筱丹桂、徐玉兰为首的丹桂剧团,演出于671座的国泰大戏院;1948年7月,尹桂芳、王文娟搭档的芳华剧团演出于727座的兰心大戏院,同年9月,尹桂芳又与傅全香合作,进入1257座的新光大戏院演出。至此,上海越剧演出场所(包括大、中、小型剧场)已有30家左右。50年代前期,雪声、华东、东山、玉兰、芳华、云华、少壮、合作等大型越剧团,经常演出于大众、丽都、卡尔登、金都、光华、国联、恩派亚等座位较多、地段较好、档次较高的剧场;中央、九星、国泰、丽都花园、红都、解放、群众、国光、大同、中华、东山等剧场,也成了中小型越剧团的基本演出剧场。50年代后期至60年代前期,越剧在上海影响日大,在市中心拥有1 500座以上的京剧场子大舞台、共舞台、中国大戏院,则成了越剧经常演出的剧场,美琪、黄浦、徐汇等大剧场也时有越剧演出。文化大革命后,上海仅有上海越剧院及静安、卢湾、虹口等越剧团,基本上演出于人民大舞台、共舞台、大众、群众、瑞金、解放等剧场。上海越剧院还几番进入拥有15 000座的文化广场和拥有15 800座的上海体育馆演出。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11)

2022-12-27

附注:姓名与有的地址系从当年报纸广告中摘录,姓名中有差异的如“紫金香”与“紫金相”未作更改。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10)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9)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8)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7)

2022-12-27

查看详情

上海越剧演出场所一览表(6)

2022-12-27

查看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