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雪芬:清清白白做人 认认真真唱戏

她,11岁学戏;20岁举起越剧改革的旗帜;21岁创造越剧重要唱腔〔尺调腔〕;24,在沦陷区上海演出根据鲁迅作品改编的《祥林嫂》……

她,就是袁雪芬,越剧一代宗师,人民艺术家。20223,在大师百年诞辰之际,在这个上海倒春寒的春日里,让我们透过稀疏的雨帘,回到百年前,重走袁雪芬的艺术、人生之路。

 

 

父亲袁茂松

1922326,袁雪芬出生在浙江省嵊县(今嵊州市)一户贫苦农家。袁家祖上都是种田的,到了袁雪芬父亲这一代,当起了乡村教师。童年的生活是贫苦的,袁雪芬一生都记得妈妈背着爸爸把刚出世的妹妹送去育婴堂,隔年又把出生只有40多天的妹妹送给本村刘家做了接奶媳的情景。生活的现实迫使下决心,宁愿苦了自己一人,也不让妹妹们遭灾,爸妈受苦。

父亲袁茂松对袁雪芬一生影响巨大,在袁雪芬很小的时候,这位自尊自立的教书先生就经常告诫女儿:女孩与男子一样是有用的,都可以自食其力的。你将来要自立、自尊、自重,不能自轻、自贱,要做到人穷志不穷……父亲教导使袁雪芬产生了朦胧的自立意识。然而,令袁茂松不曾想到的是,也正是这份自立,让袁雪芬在11岁那年,毅然决然地进入四季春科班,踏上了学戏之路。八年科班生活,袁雪芬一边学戏、一边演出,辗转于绍兴、诸暨、宁波、杭州、上海等地,目睹了到处可见的弱肉强食、侮辱摧残。

那时候的上海,台上演的是胡编乱造的幕表戏,台下与后台一片乌烟瘴气,捧角风盛行,堂会宴请是班主的生财之道。袁雪芬为了保持应有的身心清净,谢绝应酬,开始长年吃素,并从此变成缄默不言、独善其身的人。在《一封无法投递的信》(写于1947524)中,袁雪芬曾经向当时已故去的父亲倾诉了自己的悔意:爸!不幸我是个女孩,更不幸是个演戏的。只要你是个女演员,他们对付你的方式更多。在中国演戏的不是艺术家,每个人都知道叫戏子,没有保障的戏子,谁都可以来侮辱你,甚至造了种种谣言来攻击你。

 

新越剧

父亲的离去,令袁雪芬陷入前所未有的彷徨无助。就在那段在家守孝养病期间,袁雪芬想了很多,想到八年的科班生活究竟给自己留下了什么?想到了剧种和个人命运的出路究竟在哪里?再次被迫登上舞台的袁雪芬下定决心,她不能再如以往一样被动地演。她要用自己的努力,为越剧的改革做些什么

促使萌发改革之心的,是当时看了话剧《文天祥》,剧中文天祥就义时吟诵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时候,台下一片掌声。台上与台下如此的共鸣令袁雪芬无比震动她暗下决心:要唱《文天祥》那样的正气歌,做人要做像文天祥那样有气节的人。

但在当时,作为一名年轻的女演员——即便当时20岁的袁雪芬已经很有名气了——要对一个剧种进行改革谈何容易?

因为感到当时越剧的粗俗低级,袁雪芬想用话剧编、导、美、演一整套来改造越剧。但这要取得邀请方的同意才行。虽然前来和她洽谈演出的不少,也有愿意以月薪3万(相当于当时一两金子一天)的高薪聘请的,却没有人愿意增加开支来聘请导编导。最后,袁雪芬提出将自己应得的十分之九的薪水,去聘请编剧、导演和舞美等人员来参加改革,老板才勉强答应。就这样,19421028日,袁雪芬在大来剧场重新登台,演出《古庙冤魂》,开始了对越剧的改革。

《古庙冤魂》袁雪芬饰张秋娥  194210

1942年越剧改革之时,正是袁雪芬人生与舞台美学追求的开始和迈出的关键一步。她晚年回忆说:尽管当时没有明确的对越剧改革的指导理论,可确有鲜明的美学追求。对于什么是美,什么是丑,我是有比较的、是比较清楚的。我决心以进步话剧为榜样,革除越剧中我深恶痛绝的方面,努力追求人生美好的意境,并将它体现在舞台上。自愿承担起越剧兴衰的责任,立志将越剧改革为社会的镜子,在舞台实践中将编、导、演、音、美综合为一体,让演出有益于社会,有益于观众,提升越剧的品位和地位,也成为袁雪芬一生矢志不渝的追求。

在新越剧改革历史上194311首演的《香妃》不得不提。也就是在这出戏的创作过程中,进一步奠定了越剧编导演音美综合艺术的特性。越剧的重要唱腔之一尺调腔也就是在演出《香妃》中哭头一折时,袁雪芬和琴师周宝财合作创造的。〔尺调腔〕的诞生,对越剧而言具有划时代的意义,从此,越剧开始真正进入了流派纷呈的时代

 

祥林嫂

而另一部被誉为越剧里程碑的作品则是根据鲁迅小说《祝福》改编的《祥林嫂》。《祝福》的小说是在袁雪芬日夜场之间改妆的时候,雪声剧团编剧南薇念给听的。小说主人公祥林嫂的形象让袁雪芬想起了祖母和母亲,当时的她虽没有读过鲁迅的书,可小说人物却让她感到亲切,萌发了想要演这出戏的强烈冲动。

《祥林嫂》的演出得到了许多进步人士的关心。鲁迅夫人许广平不仅给剧本提了不少意见,还亲自来看了演出。演出后,《文汇报》《新民报》《时事新报》都刊登了相关的文章。最初演《祥林嫂》,袁雪芬和雪声剧团的成员并不知道鲁迅有多伟大。后来,袁雪芬评价自己在1946年演出的《祥林嫂》时,谦逊地说:回想当时我扮演的祥林嫂,充其量只是带有浙江绍兴的泥土气息罢了热烈的社会反响,尤其是当时报纸评论提出的祥林嫂不是个人命运的问题,而是社会制度造成的,给了袁雪芬巨大启发,迫使去读鲁迅的书,也坚定了她下决心花毕生精力去塑造祥林嫂。

1948电影《祥林嫂》袁雪芬饰祥林嫂、范瑞娟饰牛少爷

 

  《祥林嫂》的成功,让年轻的越和年轻的袁雪芬愈来愈被进步文艺界、新闻界重视和关注,但也同时引来了反动势力的迫害。反动势力给她扣上一顶红帽子,叫嚷袁雪芬向左转,会被观众抛弃,恐吓、威胁、污蔑、迫害接踵而来。19468,她在去电台录音途中被人抛粪;她的住宅附近常常有鬼鬼祟祟的人监视;她还收到三天离开上海,否则请吃煨莲子(子弹)的恐吓信。恐吓信事件发生后,田汉先生为袁雪芬主持召开记者会,呼吁进步力量给予支持,并邀请了郭沫若先生数不清的支持者支撑着袁雪芬和越剧改革从千磨万难中过来。

 

山河恋

十位年方少艾的女子,一场明星汇集的演出。台上满台生辉,台下暗涛汹涌。也许,历史再也不可能重复这样的演出,但越剧十姐妹的名字却永远留在了岁月之中。十姐妹,是一个口号,也是一种姿态,是黑暗的现实中的一抹纯净的亮色,是凉薄的人世间一个团结的宣言。

《祥林嫂》公演之后,袁雪芬暂别舞台。与此同时,她也一直在学习、思考新越剧究竟在哪里?难道只是形式上花样翻新就够了吗?下一步该如何改革呢?各剧团主要演员受雇于前台老板,日夜两场演出,疲于奔命。这样下去怎么成?

《山河恋》义演合约

些都让袁雪芬明确了越剧要继承改革提高,必须解决主要演员提高自身和主宰自己命运的问题。越剧必须有自己的剧场,并有附设学校,训练、培养接班人。理想的剧场从何而来呢?所以就有了联合演出的想法。在联系了尹桂芳、竺水招、徐玉兰、范瑞娟、傅全香、筱丹桂等人后,确定演员阵容之后,大家决定将法国大仲马的小说《三剑客》故事情节改为中国历史题材,定名《山河恋》

19479《山河恋》造型照

左起:尹桂芳(饰申息)傅全香(饰戴赢)徐玉兰(饰纪苏公子)竺水招(饰绵姜)吴小楼(饰梁僖公)筱丹桂(饰宓姬)徐惠琴(饰黎瑟)袁雪芬(饰季娣)范瑞娟(饰钟兕)

 

虽然十姐妹团结一心,但《山河恋》的公演也受到了来自方方面面的阻挠,国民党社会局和财政局也对义演特别注意。在各种势力的包围之下,袁雪芬预感到联合演出不可能顺利进行。首演前3天,一个星期的座券都已剩下没有几张了。819日是上海越剧界联合公演《山河恋》的日子,黄金大戏院门口人山人海,因为预售票早已售完,不少人都抱着能得到一张退票的愿望头顶烈日不愿离去。演出很成功,可演出后的第4天,《大公报》就刊登了《越剧女伶义演未经社会局许可——社会局已令补办手续》的报道。28日晚上,国民党警察局嵩山分局派人来到黄金大戏院后台,送来一张勒令停演书,理由是社会局认为手续不完备。中间经过重重磨难,最终社会局局长吴开先迫于舆论压力,不得不同意补办手续,继续演出。恢复演出的时候,大家感到计划难以付诸实施了,大家都感到很泄气,袁雪芬只能安慰说集中完成联合义演,答谢观众,以后的事情另作商量决定。大家也都认为:撤销勒令停演,演出一场不停,就是胜利。

办学校和建剧场的愿望在当时虽然未能达成,但《山河恋》和十姐妹却成为越剧史上浓墨重彩的一笔,也成为越剧界团结传统的象征。

 

新中国

网上流传着一张袁雪芬站在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的照片。照片上的她,满脸灿烂的笑容。那一年,她27岁,作为特邀代表与梅兰芳、周信芳、程砚秋一同赴北京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会议,并受邀跟随新选出的中央民政府领导登上天安门城楼,参加开国大典。袁雪芬回忆说:毛主席用宏亮的声音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这声音久久回响,五星红旗随着升起,激起广场人群的一片欢腾。我似乎情不自禁地挺直了腰杆,这划时代的一刻永铸我的心中。我感到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员而自豪!

1949101日,袁雪芬在天安门城楼上参加开国大典

新中国成立后,年轻的袁雪芬将满腔的热情投入到新的工作之中。曾经饱尝旧社会苦难的她,是发自内心地热爱这个时代然而,和越剧改革时旺盛的创作激情及频繁的新戏上演不同。此后的袁雪芬,推出的新创剧目屈指可数。她开始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对剧种命运的规划、对青年演员的培养之上。提起这一转变,袁雪芬曾回忆说,上海解放后不久的一天,见到身穿解放军军装的于伶先生。于伶对她说,现在人民政府重视文化艺术家,你可以放心演出了。我希望你不单成为艺术家,还应该成为政治家。袁雪芬天真地回答,自己还年轻,要演戏,自己不问政治,更不要当什么政治家。几天后,袁雪芬收到了于伶的来信,信中说:政治是什么?是是非和爱憎,你有明确的是非观和爱憎观,你有鲜明的政治素质,应该成为艺术家和政治家。这封信让袁雪芬思索良久。北京的经历更让袁雪芬大受鼓舞,从此,她由衷地拥护共产党和人民政府,凡有号召,无不参加,并将自己的演出舞台拓展、延伸到社会的大舞台中去。

1950412,新中国第一个国家剧团——华东越剧实验剧团成立。袁雪芬和黄沙被任命为团的正副团长。次年华东戏曲研究院成立后,她担任副院长(院长为京剧艺术家周信芳)期间,她和范瑞娟一同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大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

华东戏曲研究院院领导与部门负责同志合影  19548

排左起:吴琛、周玑章、袁雪芬、周信芳、伊兵、张成之

电影《梁祝》拍了11个月,过程非常艰苦。拍摄之前,(前)苏联专家预言当时中国的技术根本拍不出彩色影片。电影厂领导在中途也打了退堂鼓,向主管领导夏衍汇报,认为拍彩色的条件不具备,要求改拍黑白片。但当时大家都憋着一口气,一定要把它拍出来。影片拍摄完成后,陈毅市长特地亲自赶来审查样片,当年十月,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同志来上海时,特地到电影厂看了彩色片《梁祝》。

19531028,周恩来总理、邓颖超同志在上海电影制片厂

观看彩色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后,与摄制组和主要演员合影

差不多在《梁祝》拍摄前后,袁雪芬又把越剧经典《西厢记》搬上了舞台。该剧周总理为庆祝中朝协定的签订招待金日成首相,下达给华东越剧实验剧团的排演任务。指名由袁雪芬演崔莺莺、范瑞娟演张生,傅全红娘、张桂凤老夫人。因为自幼受父亲做人要做好人的影响,袁雪芬学戏之初就对角色很挑剔。在科班的时候,无论师傅如何打骂不肯演《坐楼杀惜》。同样,拿到《西厢记》剧本时,袁雪芬觉得崔莺莺这个人物表里不一,十分抗拒。后来,伊对她说莺莺演好了,是为国家作了很大的贡献。经过伊兵的启发,袁雪芬又精读了原著,冷静地分析了崔莺莺所处的时代背景,体会到她处理问题时的表里不一、口是心非是因为特定环境造成的,而不是人们通常认为的两面派,才从心理上接受了这个崔莺莺,《西厢记》也就此成为越剧四大经典之一。

《西厢记》袁雪芬饰崔莺莺

担任领导职务之后,袁雪芬把相当部分的精力放到了对后辈年轻演员的培养和越剧理论体系建设。袁雪芬始终坚持越剧的发展,要靠青年一代。一直关心越剧接班人的培养问题,这不仅仅是对演员的培养。她曾经多次在不同场合再三向有关部门呼吁:要加强对编导音美人员的培养。尤其是对越剧艺术的研究要重视。可以说,很少有一位艺术家,能够做到像袁雪芬这样,高度重视剧种的理论建设。在袁雪芬主持下《越剧舞台美术》、《越剧艺术论》等著作相继问世。年轻的越剧初步建立起属于自己的编剧、导演、表演、美术、音乐体系。《越剧艺术论》的创作,整整耗时14年。晚年的袁雪芬缠绵病榻,依旧盼望着《越剧艺术论》早日问世。

11岁学戏,对旧戏班的师徒关系有切肤之痛,袁雪芬一生不曾收徒。然而,凡是愿意学越剧的,她都将自己所知道的倾囊相授不主张学习袁派就一定要像袁派,而是鼓励创新,走自己的路。但是,有一点,她始终坚持,不能有半分动摇,那就是——

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唱戏

 

这,或许就是人民艺术家袁雪芬留给越剧、留给世人最宝贵的财富吧!

 

                     20223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