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3月26日,袁雪芬出生于浙江嵊县,至今整整100年了。她的一生坎坷多舛,但她跳脱出负面环境,倔强地与命运抗争,出色地实现了自己的人生和社会价值,为中国越剧乃至现代戏曲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被著名戏剧理论家刘厚生誉为“一代戏曲伟人”。值此袁雪芬百年诞辰之际,又逢新越剧改革80周年纪念,我们认为,重提袁雪芬的价值,在当下的社会与艺术语境中仍然是极有启示意义的。

 

中国戏曲现代化的先行者


  越剧诞生于1906在这前后,昆曲的没落,新剧(话剧的诞生等,表明传统戏曲一统天下的格局被打破。随之,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分别从政治和文化上扫荡封建体制和思想,传统戏曲现代化成为必然。在这样的背景下,越剧一出生便必须通过不断变革、不断调试自己来获得生存。

  越剧最初在剧目和表演手段上主要模仿学习京剧、绍剧、婺剧等传统剧种,而为了与那些剧种主要演绎帝王将相的故事以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思想的路径相区分,越剧逐渐找到演绎婚姻家庭故事,关注女性情感和命运为主的发展路径,演出形态也从男班转型到全女班。抗战初期姚水娟率先发起的改良文戏已具有较强的现代艺术经营理念和强烈的观众意识,还表现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呼应,曾经风靡一时,在前人的基础上又跨进一步但与上述自发的以追求商业“卖座率”为目标、其成果和影响也仅局限于越剧界的改良不同,袁雪芬引领的越剧改革,是全方位、系统的改革。这场改革最终自觉地将越剧纳入到整个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中,为中国戏曲尤其是地方戏曲的现代化之路作出了积极的探索,提供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追求严肃有价值的舞台艺术


  1942的上海,正处于日本帝国主义和汪精卫汉奸伪政府的双重统治之下,万马齐喑。越剧界庸俗的才子佳人社会言情戏盛行,越剧艺人沦为制造消遣娱乐产品的主体。在恶劣的生存环境和艺术氛围中,袁雪芬没有就此沉沦山河破碎,国破家亡的现实触发了她强烈的民族情怀和爱国思想。在观看了话剧《文天祥》之后,她明确要创立一种有价值的艺术——让自己的演出紧贴人性和时代,对人生、社会乃至国家有所助益。一场影响深远的越剧改革发端了。改革后的越剧艺术树立了严肃的艺术态度和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赢得了不同层次的新观众,朝着现代戏曲艺术行列大步迈进。袁雪芬发起的改革还迅速被其他志同道合的越剧艺人跟上,形成了声势浩大的变革潮流。


 

弘扬现代精神,与新文艺合流


  民主、自由等启蒙理念的洗礼以及话剧、电影等现代艺术的影响,使新生的越剧呈现出鲜明的时代风貌。袁雪芬在越剧改革中一方面对传统剧目进行改编梳理,力求呈现两性平等、情感自主、婚姻自由等启蒙思想和现代理念;另一方面团结新文艺力量,编演具有时代意义和爱国精神的新剧目,即便是历史剧,也要突出民主思想和反抗暴政的精神。19465,袁雪芬将鲁迅的小说《祝福》改编创作成为越剧《祥林嫂》上演,震动了整个上海文艺界。该剧表现一个受迫害农村妇女,临死之前向天控诉,呼喊公平,在当时的社会具有强烈的现实性《祥林嫂》的演出受到田汉、许广平、欧阳山尊等进步文艺界和新闻界人士的称赞,被舆论称为“新越剧的里程碑”。越剧从此以其严肃的、与时代同呼吸的艺术创作精神,走上了与新文艺合流的大道。


《祥林嫂》袁雪芬饰祥林嫂  1946年5月


率先建立戏曲编导制,构建综合性戏曲


  为了创造出一种高品位的现代艺术,袁雪芬决定建立正规的演出制度。她学习话剧,成立了剧务部,由编剧和导演引领艺术创作全过程。把话剧、电影的现实主义表演和民族戏曲的传统结合起来,形成以编导为中心、表演、音乐和舞美联合为一体的的创作集体,使越剧向着综合艺术的方向发展。戏曲的编导专职制度也由此开始。这不仅奠定了现代越剧的基本面貌,更为中国戏曲现代化尤其是地方剧种的现代化做出了有益的探索越剧的优秀剧目广被广泛移植,越剧的编导制度和舞台美术等成为许多戏曲剧种学习的对象,大大推动了中国戏曲现代化的进程。.